《華北落葉松速生豐產林培育技術》十三
第五章 撫 育 間 伐
第一節(jié) 撫育間伐的林學基礎
撫育間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而重復地伐去部分林木,為留存的經濟價值較高的林木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條件,使其更能符合國民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要求。通過撫育間伐也可以獲得一部分木材,從此意義上講,撫育間伐是在主伐前,早期獲得木材的有效手段,所以具有雙重意義,也可把它稱為中間利用采伐,簡稱間伐。
在生產實踐中要慎重處理撫育與利用的關系,而不能片面強調利用木材。幼齡期的間伐雖然不能生產木材,但為了培育速生、豐產、優(yōu)質的林分,仍應根據林木生長發(fā)育狀況堅持適時撫育間伐。
一、 撫育間伐的目的
由于森林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具有多重作用,因此,林種不同,撫育目的也就不一樣。在用材林中,撫育間伐應以取得的數量多、質量好的經濟用材為主要目的;在防護林中,間伐的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森林的防護效能。總之,通過系統(tǒng)地撫育間伐應達到以下目的。
(一)調節(jié)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長條件
隨著林齡的增加、林木的生長,林分的相對密度不斷增加,則單株林木的營養(yǎng)空間縮小。通過撫育間伐,及時調整林分密度,為保留木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長空間。同時,還可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從而給林木創(chuàng)造較好生長條件。
(二)縮短林木工藝成熟期,增加單位面積總產材量
通過撫育間伐,可以大大縮短林木培育期限,早日達到社會所需要的規(guī)格產品要求,擴大保留木的營養(yǎng)空間,提高地下根系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的能力。樹冠得以舒展,產生適中的冠幅和葉面積,從而使林木較好的生長,增加單位面積總產材量。
(三)清除劣質林木,提高林分質量
通過撫育間伐,清除劣質林木,有目的的進行人工選優(yōu),提高林分質量,同時增加林分中間利用率。
(四)改善林分衛(wèi)生狀況,增強林分抗性
撫育間伐清除林內被壓木、病腐木以及風折、風倒、雪折木,改善林分衛(wèi)生狀況和林內光照、通風條件,既減少了病蟲害及火災的發(fā)生和蔓延,又可提高保留木對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
(五)實現早期利用,提高木材總利用率
由于撫育間伐利用了林分中將因自然稀疏而枯死的小徑木與部分有缺陷的上層木,使生產單位能早期獲得一部分木材,從而能以短養(yǎng)長,為擴大再生產積累一些資金,及時間伐,提高林分木材總利用率。
(六)建立適宜的林分結構,發(fā)揮森林多種效能
通過撫育間伐,使林分有適宜的結構,適中的密度與郁閉度,合理的層次,有效的改善森林的各種防護作用及其它的有益效能。上述目的的主從關系,因林種與林齡階段的不同而異。用材林中,間伐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單位面積的木材總出材量,提高材質和材種規(guī)格,縮短林木的工藝及數量成熟期。
二、 撫育間伐的理論基礎
(一)森林的生長發(fā)育期
森林的整個生長發(fā)育過程,即由幼齡到成熟所需的時間過程,其長短因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以及人為的管理措施不同有很大差異,但都要經過幾個基本的生長發(fā)育期,通常根據林分生長發(fā)育變化、林木相互之間以及林木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變化特點,概括為六個生長發(fā)育時期:森林形成期(幼齡林)、速生期(壯齡林)、成長期(中齡林)、近熟期(近熟林)、成熟期(成熟林)、衰老期(過熟林),現將各生長發(fā)育時期的基本特點分述如下:
1、 森林形成時期 指林分郁閉前時期。此期間目的樹種基本已處于孤立狀態(tài),尚未出現自然整枝現象,一般林地上苗木雜草茂盛,并有一些非目的樹種生長。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表現在目的樹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與非目的樹種以及灌木、雜草的競爭上。特點是幼樹正在扎根生長,而地上部分生長較緩慢,但逐漸加快,通過林地管理及幼林撫育,使幼樹經過扎根期及對環(huán)境的一段適應后,生長加速,樹冠相互銜接,整個林分即進入速生期。
2、 森林的速生時期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林木的生長,特別是高生長加快,并達到最旺盛時期。林木迅速生長致使林冠高度郁閉,林內光照顯著變弱,林下植被相對稀少,“森林環(huán)境”的特點比較顯著,非目的樹種、灌木和雜草已被壓抑,林木之間對營養(yǎng)空間的競爭上升為主要矛盾,林木開始自然整枝,明顯分化。這個時期,營林措施應保證林木高速生長的條件,繼續(xù)加強土壤管理,合理進行撫育間伐,以保持林分的適當密度,促進林分的高生長,對培育良好的干形起重要的作用。
3、 森林的成長時期 經過速生期以后,森林外貌及結構已大體定型,但生長仍然旺盛,此時高生長漸趨緩慢,而直徑生長逐漸達到最高點,樹冠生長也達到最旺盛時期,具有最大的葉面積,林木需要更多的陽光,此時材積生長量也最旺盛,自然稀疏仍在進行,但已比前期稍有緩和,這時應注意森林的發(fā)展情況,對林分及時疏伐,使林內保持充分的光照及生長空間,促進林木生長,縮短林分的成材期。
4、 森林的近熟期 此時林木自然稀疏,林木的直徑和材積生長已趨緩慢,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性,為了促進林木的直徑生長,仍需進行疏伐。
5、 森林的成熟期 其特點是林木大量結實,高、徑、材積生長非常緩慢。林木在生物學及工藝方面都已進入成熟,此階段自然稀疏基本停止,林木間的矛盾緩和,郁閉的林冠逐漸開裂,這時森林應進行主伐利用。
6、 森林的衰老時期 林木已經衰老,結實能力和種子質量都已下降,部分林木由于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甚至出現枯損量超過生長量,林分的經濟價值和有益效能都在不斷下降,從營林角度考慮,很不適宜將森林保留到這個時期。
總之,確切的掌握森林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項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對于集約經營程度較高的速生豐產林,可根據林分群體及個體發(fā)育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 個體生長階段。這是造林后,目的樹種與雜草、灌木及非目的樹種的種間競爭開始階段。為緩和目的樹種與其它植物之間的競爭,以及促進目的樹種的個體生長,應進行除草和割灌等撫育措施。
第二, 始郁閉的階段。由于生長速度加快,鄰近林木間的樹冠枝葉相銜接,同種之間對陽光、水分、養(yǎng)分等開始競爭。在此階段因林木生長速度快,逐漸出現自然整枝現象,林下的其它植物也逐漸變少而趨向消亡,這種狀態(tài)標志著林分已經郁閉,在此階段應進行適時首次間伐。
第三, 自然稀疏階段。隨著林木生長,郁閉度逐漸加大,同種個體間競爭日益激烈,個體之間出現大小、優(yōu)劣明顯的差別,被壓制的劣勢木逐漸枯死,于是產生自然稀疏過程,這說明林分已發(fā)展到最大密度。根據培育目的,在這個階段,也要進行多次疏伐,以調整林分保持最適宜密度。
這種劃分方式,比較簡單,目的性明確,作為集約經營的速生豐產林撫育間伐措施的依據,能滿足生產實踐的要求。
(二)林木分化與自然稀疏
1、 林木分化的原因 在營造的人工林中,同種同齡的不同個體之間,在形態(tài)和生活力等方面均存在著差異。在森林里林木間的這種差異,稱之為林木分化。引起林木分化原因,主要是:
(1) 種子遺傳性引起的,因而在幼苗時就有明顯差異。
(2) 有的初期個體間差異并不顯著,但由于個體間的競爭和所處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差異逐步明顯。當森林郁閉后,由于林木之間爭奪營養(yǎng)空間的矛盾加劇,使這種分化過程更加激烈,隨著林分的繼續(xù)生長,這種差距將愈來愈大。
2、 影響林木自然稀疏的因素 由于林木分化,必然產生森林的自然稀疏。因而把森林隨著年齡的增加,單位面積上林木株樹的不斷減少的現象稱為森林的自然稀疏。影響林木自然稀疏的因素:
(1)樹種特性:落葉松為生長迅速喜光的陽性樹種,所以其稀疏開始較早和強烈。
(2)初植密度:密度越大植株個體之間發(fā)生生存競爭就越早,所以自然稀疏開始早強度也大。
(3) 年齡階段:郁閉后的林分由于林木樹冠互相銜接妨礙著林木的生長,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于光照、水分、養(yǎng)分的供應不能滿足全部林木的需要,有些林木發(fā)育受到影響,導致生長不良或死亡。從幼齡林時期表現出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現象;進入中齡林時期,林木生長旺盛,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表現更為明顯。
(4) 環(huán)境條件:在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下,林木幼齡時生長快,郁閉早,林分初期的自然稀疏就早些;反之在惡劣條件下,林木生長緩慢,郁閉較晚,林木個體間關系尚不激烈,所以自然稀疏就晚些。
因此,根據林木生長規(guī)律,特別對經營比較集約的人工林,不斷調整單位面積的林木株數,對于減少枯損、促進林木正常生長是非常必要的。實踐證明,利用撫育間伐的方法,以人工選擇代替自然稀疏,可以大大縮短森林培育期和提高林木質量,并可充分利用撫育產品,數量可達采伐量的50%。
(三)林木分級
林木是培育森林的主體,而林木分化又是普遍的自然現象,在林業(yè)生產中,常根據林木的分化程度對林木進行分級,為森林的經營管理提供依據。分級方法很多,本節(jié)僅介紹常用的人工林五級分類方法。
1、優(yōu)勢木(或Ⅰ級木) 樹冠上部超出林冠層,樹冠擴張受光最充分,樹干最高,直徑最粗的林木。這類林木中樹干通直的可作為培育對象,但干形不良,樹冠龐大且對鄰近保留木有害的所謂“霸王木”以及有其他缺陷的林木應伐除。
2、亞優(yōu)勢木(或Ⅱ級木) 樹高和直徑僅次于優(yōu)勢木,是林冠層的主要組成部分,能得到充分的上方光照,側方常被鄰近木所遮蔽。此類林木優(yōu)良者多半可作培育木,在彼此鄰近的林木中相互會起到良好的整枝作用。在亞優(yōu)勢木中,往往出現一種樹干細長,樹冠狹小的林木,它受風吹動,來回搖擺,危害鄰接的培育木,有稱這種林木為“鞭擊木”,應屬砍伐對象。
3、中等木(或稱Ⅲ級木) 樹高、直徑和樹冠的大小在林分中均為中等,由于低于亞優(yōu)勢木,只能上方得到少量的直射光,而側方得不到,這類林木對鄰近木能起到良好的整枝作用,可作培育木,當其受壓時,應逐漸砍去。
4、被壓木(或稱Ⅳ級木) 樹干細長,樹冠窄小,通常被樹冠所遮蔽,這類林木很少有發(fā)展前途,應在死亡前伐除。
5、瀕死木或枯死木(或稱Ⅴ級木) 在林冠下層,完全被壓,得不到直射光,生長極為落后,即將枯死或已枯死,應該伐除。
這種方法最適于同齡純林的中齡林階段,在未經撫育間伐和干擾的林分內,五級木的數量分配呈常態(tài)曲線;即Ⅱ、Ⅲ級木數量最多,Ⅰ、Ⅳ、Ⅴ級木數量都較少,在施行撫育間伐時,就可以綜合評定林木級別,以確定砍伐木和保留木。
(四)林木株數按徑級分布的規(guī)律
林分內,林木個體大小數量分布,能反映出林分的生長狀況和林木之間的競爭關系,是林分結構特征的重要指標。一般在密度適中,生長正常的年齡階段內,林木株數按徑級分布狀況,都呈常態(tài)或近似于常態(tài)分布曲線。林木的這種株數按徑級分布的規(guī)律,同樹種、地位級無關,但同林分的年齡有一定關系,林分在幼年階段隨著林分的生長與發(fā)展,林木個體之間對營養(yǎng)空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林木分化漸趨顯著,當細小的個體占林木多數時,株數按徑級的分布成為頂峰左偏的曲線形狀,這反映林分的生長發(fā)育受到嚴重的抑制。若不及時間伐,任其自然發(fā)展,則枯立木的數量會不斷增加;此時若進行強度較大的下層疏伐,伐除受壓木、瀕死木,則會形成趨向于高峰偏右的曲線;如果不進行間伐,任其自然稀疏,直到自然稀疏停止的成熟階段,株數按徑階的分布也呈右偏狀態(tài)曲線。
因此,在實踐中常運用株數按徑階分布曲線的偏態(tài)類型,了解同齡單純林分內,林木間對營養(yǎng)空間的競爭程度和分析林分結構變化的動態(tài),以檢驗現階段林分的密度狀況及各級林木的變化狀況,作為擬定撫育間伐措施的依據。而撫育間伐又是調整這一分布曲線的有力手段。
(五)密度與林分生長的關系
密度是林分特征的一個重要依據。是指單位面積上林木的株數。它影響林冠的郁閉狀況、林木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和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反過來,這些因素又通過林木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森林生長發(fā)育階段進展的速度和持續(xù)期以及林木的形質、產量和所獲得的材種規(guī)格。
1、 密度與葉量 林分隨著密度的增加,單位面積葉量也增加,但達到一定數量后,葉量幾乎保持不變。據研究,在沒有進行過撫育間伐的郁閉林分中,若維持林分密度不變,雖然林齡增高,林分的葉量幾乎不變,單株的葉量也沒有多大變化。由于葉的同化能力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林分每年的物質生產率也變化不大。但隨著林分的生長,林木的高度和直徑都在加大,如果物質生產率沒有增加,則年輪寬度就要逐漸變窄。因此,要想提高單株生長量,必須增加單株葉量。可見,進行撫育間伐,減少立木株數是十分必要的。間伐以后葉量突然減少,但林冠恢復郁閉后,即使間伐強度不同,單位面積葉量都大致相同。不過每株立木的葉量卻因保留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變化,林冠葉量的垂直分布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實踐上,既要保持單位面積上最大的葉量,又要通過撫育調節(jié)林分密度,使每株林木保持一定的葉量,以期獲得最大的產量,這是撫育間伐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密度與干、枝葉量的比例關系 一般林分密度愈大,包括枝、干、葉等地上部分的總生產量中枝條的比例愈少,干枝所占的比例愈大。因此,為了增加樹干材積的比例,最好培育盡可能密的林分;但密度過大,樹干徑級就小,這就需要充分考慮工藝成熟時,應獲得的材種規(guī)格問題。
3、 密度與樹干形質 樹干的形質也是生產上的重要問題,樹干圓滿度是樹干形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圓滿度因密度不同有明顯差別。一般林分密度愈小,干材的尖削度愈大;林分密度愈大,干枝圓滿度愈大;密度愈小,枝下高愈低;密度增加,自然整枝高度上升,林分密度愈大,樹節(jié)愈小,包入樹干的速度也快。
4、 密度對林木產量的影響 平均單株材積,隨密度的減小而增大。
(1)密度與平均單株材積的關系:地位級和年齡相同,低密度林分林木之間相互競爭能力強,平均樹干材積不受密度影響。高密度林分林木營養(yǎng)空間窄小,競爭激烈,則平均單株材積變小。
三、撫育采伐的經濟前提
撫育間伐的技術措施是由始伐密度、始伐時期、選用撫育間伐的方法、強度、重復期以及采伐木選擇等一系列技術要素組成,而這些要素又以經濟條件、經營目的、預期產量和樹干形質等作為前提條件。
撫育間伐能否實行,首先決定于經營單位的經濟條件,其中主要是交通、勞力和產品銷售條件。只有當交通方便、勞力來源充裕、間伐材有銷路的情況下,才可能進行間伐。
撫育間伐要適應經營目的。如生產大徑材,在密植的基礎上,及時進行第一次間伐,多次重復進行間伐;如生產大量小徑材為經營目的,則采用密植不間伐或弱度間伐的短期形式。但如果間伐下來的小徑材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每次弱度間伐成本高以及在經營條件粗放的情況下,可以推遲首次間伐的時間,減少間伐次數,進行強度大的集中間伐,以提供較大徑的間伐材,并降低間伐成本。
撫育間伐與預期生長量亦有關,如栽植密度大,間伐開始早,采用經常多次重復間伐的形式,至主伐時單位面積生產量大,木材形質好;但林分平均直徑和平均材積均小,采用中等密度的加以弱度間伐,其栽植株數比前一種少,間伐后又經常處于小密度狀態(tài),因此,其總產量和主伐生產量都比前一種小,但是林分平均直徑和單株材積都大得多,形成尖削材。
因此,要培育速生、豐產、優(yōu)質的林分,一般只能適當密植,適時撫育間伐,既可利用間伐材,又可促進林木生長,改善林木質量。
第二節(jié) 撫育間伐的種類和方法
在不同(主要指林分生長發(fā)育階段)林分中,撫育間伐的目的和任務也不一樣。培育落葉松速生豐產林撫育間伐的種類,一般分為四種:透光伐、疏伐、生長伐、衛(wèi)生伐。
一、 透光伐:
透光伐一般在幼林中進行。為解決林木生長之間的矛盾,對在次生林采伐跡地為起源的人工落葉松林,主要是砍去非目的樹種和壓抑落葉松生長的灌木,給目的樹種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空間。對于純林,主要是間密留稀,留優(yōu)去劣。但在主要樹種缺株斷行的地方,應適當保留一些次要樹種,以保證單位面積上的株數,壓制雜草灌木的滋生。
(一)透光伐的對象
1、人工落葉松幼林密度過大,樹冠相互交錯重疊,樹干纖細,生長落后,干形不良植株。
2、以落葉松為主的混交林中,抑制主要樹種生長的次要樹種、灌木、藤本甚至高大的草本植物。
3、次生林人工更新跡地的叢生萌條,擇優(yōu)而留,伐去其他多余萌條。
4、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已獲成功的采伐跡地或林冠下造林,新的幼林已經長成,需砍除上層老齡或過熟木,以解放下層新一代目的樹種。
在決定砍伐對象時,不僅要考慮樹種間的相互競爭關系,而且還要考慮樹種間的互相適應關系,有些樹種或植株雖無長遠的培養(yǎng)前途,但暫時保留它們,對遮護土壤、減少林地雜草滋生、調節(jié)氣候以及促進主要樹種的生長,均有一定益處,因此,要保留一些輔助木。
(二)透光撫育的方法伐
透光撫育實施的方法有三種,即全面撫育、團狀撫育和帶狀撫育。
1、全面撫育 在全部林地上將抑制主要樹種生長的次要樹種按一定強度普遍伐除。這種方法適于交通方便、勞力充足、薪炭材有銷路、主要樹種占優(yōu)勢且分布均勻的情況下使用。
2、團狀撫育 主要樹種的幼樹在林地上分布不均勻,數量不夠的情況下,采用此法。在有主要樹種的群團內進行,伐除那些抑制主要樹種幼樹生長的次要樹種,無主要樹種幼樹的地方則不進行撫育,這樣可節(jié)省勞力和費用。
3、帶狀撫育 將林地分成若干帶,在帶內進行撫育,保留主要樹種,清除次要樹種,中間留有間隔帶不進行撫育。經帶狀撫育后的林分,外貌形成交互排列的透光廊狀帶與間隔帶。在帶內施行撫育以后5~10年,若間隔帶上的林木妨礙撫育帶上林木的生長,則應將那些影響撫育帶上的林木砍去。進行帶狀撫育時,應考慮地形和氣候條件,以決定帶的方向。一般緩坡,宜南北向,使幼林獲較多的光照;在氣候條件惡劣,土壤干燥地區(qū)宜東西向;經常有大風的地區(qū),宜與主風方向垂直,防風倒、風折和樹干偏斜、彎曲的危害;在山地陡坡,帶向宜與等高線平行,利于保持水土。
為培育速生豐產優(yōu)質的華北落葉松林分,一般多采用全面撫育。
(三)撫育的時間、次數及強度
透光撫育在多數情況下是伐除那些生長速度快、萌芽能力強的非目的樹種。因此,選擇采伐季節(jié)具有重要意義,最好在春末夏初(五至六月)進行,因這時春季旱風已停,氣溫轉暖,環(huán)境變化對解放出來的林木影響不大,并可使孱弱、纖細樹干得以在夏季變得更堅實。同時,這時樹液已開始流動,枝條柔軟,采伐時不易砸倒碰斷。秋季次之,冬季最差,因為冬季幼樹枝條較脆,在生產作業(yè)時,很易砸傷碰斷,尤其是剛解放出來的幼樹突然遇到初春的旱風,往往造成植株大量死亡。
透光撫育,很少用蓄積量或株數計算采伐強度。因為在幼齡階段,林分多半由密度較大的小林木組成。單位面積株數雖多,而材積很少,有時也可能砍伐林內混生的個別大的上層木,株數雖少,而單株材積很高。因此,如果按蓄積量或株數計算采伐強度,其變動幅度常常很大,且在生產上無多大現實意義,故常不確定采伐強度,可以用單位面積上解放了或保留了若干主要樹種的株數,作為強度參考指標。
一、 疏 伐:
幼林經過透光撫育后,進入壯齡林階段,林分組成外貌已基本定型,此后進行的生長撫育,稱疏伐。其任務是:林分自壯齡后至成熟主伐利用以前一個齡級的很長時間,為了解決目的樹種個體間的矛盾,不斷調整林分密度,使保留木得以良好生長,并提高木材質量,縮短成材期,實現速生、豐產、優(yōu)質的目的。疏伐是人工林中最主要的一種撫育采伐,在透光伐后的混交林中,它還有進一步調整樹種組成的作用。根據落葉松經營其林木砍、留的方法而分為下層撫育法(適用于純林)、綜合撫育法(適應以落葉松為主的混交林)。
(一)下層撫育
其特點是基本遵循自然稀疏的過程,把將要被自然淘汰的林木進行間伐利用。首先砍除屬于林冠下層生長落后、徑級較小的瀕死木和枯立木,因此,撫育后對林冠結構的影響不大,仍能保持林分良好的水平郁閉,只是林冠的垂直生長度縮短了,形成單層林冠。其次由于及時清除了被壓木,擴大了保留木的營養(yǎng)空間,從而促進了它們的生長。
此法是以克拉夫特的生長分級法為選木基礎的。采伐強度因要求不同而異,決定于砍伐林木的級別。一般下層撫育的強度可分成三種。
弱度間伐—伐去Ⅴ級木;中度間伐—伐去Ⅴ級木和Ⅳ級木;強度間伐—伐去全部的Ⅴ級木、Ⅳ級木和少量Ⅲ級木。
下層撫育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簡便易行,利用林木分級既能控制比較合理的采伐強度,易于選擇砍伐木。撫育后的林地,因每次均保留林分變動過程中的優(yōu)良木,砍伐下層被壓木,給保留木增大空間,所以林冠下會形成很大空隙,一般不致造成風倒、雪壓等不良后果,并可使林內通風。由于伐除了枯立木、瀕死木和生長落后的林木,改善了林分的衛(wèi)生狀況,減少了病蟲危害,從而提高了林分的穩(wěn)定性。但此法也存在缺點,基本上是“采小留大”。若采用弱度間伐,則對稀疏林冠、改善林分衛(wèi)生條件的作用不大,在采伐過程中得到的木材多為小徑木。
為克服下層撫育法的缺點,國內外在進行下層疏伐時還適當地伐去一些樹冠龐大、干形不良的優(yōu)勢木或亞優(yōu)勢木。這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生物學上也有著較好的效果。研究證明,當撫育采伐破壞林木株數按徑級分布的常態(tài)規(guī)律后,經過一定的時期,當恢復到原有的郁閉度時,林木的徑級分布又趨于正態(tài)分布狀態(tài)。這是由于當砍伐一些大徑級林木后,就造成小徑級的林木向大徑級過度,這就能較好地發(fā)揮小徑級林木曾被壓抑的生長潛力,有助于加快低徑級林木的生長。
(二)綜合撫育(適用于以落葉松為主的混交林)
綜合撫育法綜合了下層撫育法和上層撫育法的特點,伐除對象分布于林冠層的各個部位。此法的依據是在撫育采伐后,由于環(huán)境條件(特別是光照條件)的改變,生長落后的林木能夠恢復和加快生長量。
綜合撫育法是在樹木所有的高度和徑級中砍伐林木,采伐強度有很大的伸縮性,而且取決于林分的性質、組成、林相和經營目的。采伐后使保留的大、中、小林木都能直接地受到充足的陽光,形成多級郁閉。
此種方法較靈活,選木時按四級法較適宜,伐去有害木,保留有益木,培養(yǎng)優(yōu)良木,暫保后備木。
四級分法的標準:
優(yōu)良木——最優(yōu)勢的林木,是培養(yǎng)對象。
有益木——較優(yōu)勢的林木,撫育后因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有可能發(fā)展變化為優(yōu)勢木,是保留對象。
有害木——有礙于相鄰的主林木生長,應伐去。
后備木——不能確定其作用的林木,暫保留,以觀后效。
此法的優(yōu)點是:優(yōu)良木及生長遲緩的林木能一起受到光照,但也具有一定的蔭蔽。林冠深度不因砍伐而減小,始終保持多層郁閉,林冠呈階梯狀,使光及CO2氣流在林內得到疏通,增加各層林木的生長量,將Ⅴ級木與形質不良的Ⅳ級木砍去,同時伐掉上層干形不好且生長過密處的Ⅰ、Ⅱ級木,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而且能更有效地促進保留木的生長。
三、 生 長 伐
生長伐主要是為加速林木直徑生長的一種撫育間伐。伐除無培育前途的林木,確定林分的合理密度,使林分在盡可能維持其單位面積上有最多葉量的基礎上,擴大每株樹木的營養(yǎng)面積,促進其生長,縮短工藝成熟期。
四、 衛(wèi) 生 伐
衛(wèi)生伐又叫保健伐,是為維護與改善整個林分衛(wèi)生狀況而進行的撫育采伐。在一般情況下是結合其它種類的撫育采伐而進行的。只有當林分突然遭受自然災害如病蟲、風、雪、霧淞、雨淞等危害,大量林木被損害時,才單獨進行。
華北北部地區(qū)森林病蟲害的發(fā)生是較嚴重的,小蠹蟲引起落葉松片狀死亡,落葉松毛蟲、落葉松尺蛾、落葉松腮扁葉蜂均危害落葉松,有時大面積發(fā)生,造成嚴重損失。病害的發(fā)生在有些林分中也是嚴重的,如早期落葉病,干莖腐爛等,使林木生長衰退,甚至死亡。進行衛(wèi)生伐,及時從林分中把感染病蟲而受害的林木清除出去,這對防止病蟲蔓延、提高保留木生長勢,都是極為重要的。采伐這些病蟲危害的樹木,不一定得到多少直接收益,有時甚至賠本,但從長遠利益考慮,卻是必要的。
其采伐強度,應以受害木的數量、林分現狀、經濟條件來決定。一般來說,應全部伐去受害木,但為了保持林分有一定郁閉度(通常不低于0.5的郁閉度),保護森林環(huán)境,則盡可能對受害輕的林木加以保留。所以在采伐這些樹木以前,必須考慮它們在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第三節(jié) 撫育采伐的技術要素
一、間伐的開始期
及時撫育對提高林木生長量和林分質量,有著密切關系,林木的高、徑生長進入速生期,為給培育木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促進林木生長發(fā)育,是培育豐產林的一種經營措施,通過實施真正達到速生豐產目標。撫育間伐開始期的確定與造林地立地條件、林分密度、林木生長狀況、培育目標、“數量成熟”、“工藝成熟”等諸因子有關,怎樣確定撫育開始期,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確定。
㈠ 按林分外貌特征確定
根據林木樹冠大小。樹冠郁閉后,林木就開始自然整枝,自然整枝越強烈,樹冠越小說明林木之間競爭越激烈。樹冠大小,可用樹冠高度占全樹高的百分比來表示,稱“冠高比。”冠高比可作為一株樹供應全株營養(yǎng)能力的指標。一般一株樹的冠高比大于1/3時,可以生長良好;1/3或更低時,長勢衰退;冠高比過低時,間伐恢復生長慢,甚至可以死亡。所以當林分中優(yōu)勢木的冠高比處于快接近1/3左右時,即應開始間伐。
㈡ 按連年生長量確定
連年生長量(胸徑、斷面積或材積)明顯下降時即說明生長受到抑制,即應開始間伐,河北省林科院與龍頭山林場共同研究落葉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的胸高斷面積和材積連年生長量的測定,發(fā)現各種密度下林木的胸高斷面積生長率,皆隨幼林年齡增長而減小,但又都存在生長率從某一年起有明顯下降現象。例如:密度3300株~4400株/ha的生長率在13年后明顯下降,6600株在12年后有明顯下降,8800株在十年后有明顯下降。因此提出密度在2500~3000株之間間伐開始年齡為14年,3000~4800株的為13年,4800株~6600株為12年,6600~8400株為11年。
㈢ 按連年生長量與平均生長量確定
在胸徑的連年生長量與平均生長曲線相交之前,即應進行第一次間伐。在有些過密的林分或初植密度過大的林分內,甚至于桿材林階段,即有材積連年生長量和平均生長曲線相交的情況,這已表明間伐失時,應及時處理這種林分,但第一次強度不能過大。
㈣ 按胸徑和株數確定
利用株數與胸徑關系偏態(tài)的分布以確定初伐時間。如龍頭山林場調查發(fā)現林分中有30%以上的林木胸徑小于林分平均直徑時,即應進行第一次疏伐。
㈤ 按分級法確定
根據林木分級:Ⅳ、V級木在林內比例加大,特別是在自然稀疏中,枯死木比例加大,即應進行疏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