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洲色-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洲-久久综合九色综合国产-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在线免费国产视频-在线免费国产

糧油儀器網致力打造專業糧油儀器信息平臺,本頁面詳細介紹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3-5章,共5章)詳細信息!

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3-5章,共5章)

來源:  類別:糧油政策  更新時間:2006-09-08  閱讀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

第三章  區域與產業布局

第一節  區域布局

  按照自然資源條件、產業基礎以及發展潛力,將農業區域分成優勢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適度開發區三類區域。

  一、優勢開發區

  包括《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確定的13種優勢農產品的41個優勢區域。

  功能定位: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好、生產規模大、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化基礎強的優勢,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使之成為我國農產品主要生產基地,帶動農業整體素質提高和生產布局優化。

  發展方向:開發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外公認的名優品牌,建立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產業帶,構建適應國際化合作與競爭的農業產業體系。

  二、重點開發區

  主要包括新疆北部地區、東北中低產田地區、黃淮海旱作地區、華南熱作地區、海峽西岸地區、南方草山草坡地區。

  功能定位:立足區域資源潛力,通過改善生產條件、緩解制約因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使之成為我國農產品生產的戰略基地。

  發展方向:新疆北部地區重點解決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建設我國糧食戰略接替區;東北中低產田地區重點提高耕地地力與質量,加強灌溉排水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改善農業現代物質裝備條件,建設高起點的現代化糧食生產基地;黃淮海旱作地區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走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之路;華南熱作地區重點加強國家天然橡膠基地建設,積極營造橡膠林生態復合系統;海峽西岸重點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南方草山草坡地區重點加快草地改良,提高畜牧良種率,發展草地畜牧業。

  三、適度開發區

  主要包括農牧交錯區、青藏高原區、黃土高原區、西南巖溶區、西北荒漠化地區、東北濕地區。

  功能定位:針對這些區域農業生態脆弱、易毀難復和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特點,在充分考慮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確保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立足當地優勢資源,適度發展畜牧業和特色農業,實施減量化生產,努力改善生產條件,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發展方向:在農牧交錯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大力恢復草原植被,著力改善生產結構,提高農牧業持續產出能力;青藏高原區重點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發展特色無公害農牧業產品;黃土高原區著力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發展草畜產業,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發展優質小雜糧、專用小麥和蘋果等優勢產品,提高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西南巖溶區在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抓好中低產田改造,加強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發展草原畜牧業;西北荒漠化地區要限制資源開發,降低草原載畜量,加強草原保護建設,發展節約型畜牧業;東北濕地地區要嚴格保護濕地資源,有選擇地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

第二節  產業布局

  一、種植業

  在優勢開發區域,重點建設四大糧食作物九大產業帶,著力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以主產區為重點,做大做強糧食產業經濟;加強棉花、糖料、油料、蘋果、柑橘等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提升科技含量,加快品種更新換代,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重點開發區域,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產條件,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一批新的糧食生產基地。

  在適度開發區域,本著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糧食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強基本口糧田建設,保障糧食自給水平,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在立地條件較好、特色優勢明顯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二、畜牧業

  在優勢開發區域,加快奶牛、肉牛、肉羊、生豬產業帶建設,繼續調整畜牧業結構,穩定家禽生產,大力發展奶業。恢復和保持傳統草原牧區持續發展能力,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加快畜牧業良種更新換代,積極發展秸稈養畜,提高集約化、產業化、專業化生產水平,提高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在重點開發區域,積極開發利用南方草山草坡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增強畜產品產出能力。

  在適度開發區域,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積極推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重點優化畜群結構,轉變養殖方式,推廣舍飼、半舍飼,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開發。

  三、漁業

  在優勢開發區域,優先發展優勢出口水產品和適于加工水產品養殖,提高養殖業標準化、產業化和集約化水平;加強水產新品種培育和遺傳改良,建設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基地,扶持出口水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積極培育知名品牌。積極發展大洋性和過洋性并重的遠洋漁業。繼續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保護水域生態環境。

  在重點開發區域,積極開發宜漁資源,提高水域資源利用率,加強水產原良種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加快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和無公害示范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淡水產品精深加工。引導和推動有條件地區發展都市休閑漁業。

  在適度開發區域,堅持因地制宜,保護和合理開發漁業資源。提高宜漁資源利用水平,積極發展山區流水養魚和稻田養魚模式;注重發展與地區生態環境相適應的低耗生態型、節水型特色漁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完整性。

  四、加工業

  在優勢開發區域,大力發展糧食、經濟作物、畜產品、水產品及其副產品的精深加工與循環利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發展產地飼料加工業,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主導產品,打造知名品牌,構建支柱產業,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帶動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展壯大。依托農產品加工業、鄉鎮企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

  在重點開發區域,積極扶持以糧食、畜產品為主要原料的農產品加工,穩步推進水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在適度開發區域,根據區域經濟布局和資源特點,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

  五、農墾

  立足墾區自然資源優勢,鞏固壯大糧食、棉花、天然橡膠、奶牛、糖料等優勢產業基礎,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帶動范圍大、示范效應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墾企業集團和產業大公司。繼續發揮墾區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第四章  發展戰略、發展重點和重大工程項目

第一節  發展戰略

  “十一五”期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任務與發展目標,加快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轉變”戰略

  圍繞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為著力點,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理念,始終走科學發展之路;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構建現代農業和農村產業體系;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步減少農村勞動力在農業中的就業比重;改革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

  二、“拓展”戰略

  圍繞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構建農業產業鏈條和產業體系,開拓農產品市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業產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拓展農業功能,進一步發揮農業的食物營養功能、工業原料功能、生態保障功能、促進農民增收和擴大農民就業的功能,拓展農業的觀光旅游和文化傳承等功能;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逐步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拓展農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大力開拓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拓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領域,為促進農業發展、維護農民權益、改善生活條件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不斷提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

  三、“提升”戰略

  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強化農業物質技術基礎,健全農業政策法規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能力和競爭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農業安全保障能力,提高食物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動物衛生安全、農機化生產安全、農業生態安全水平;提升農業政策法規支持保護能力,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健全農業法規體系,提高科學決策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農業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開拓農業建設領域,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村基層民主水平,加強農民教育培訓,著力培育新型農民。

第二節  發展重點

  一、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產業

  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以糧食生產大縣(場)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為重點,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繼續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輪沃土工程,加大優良品種選育、重大病蟲害防控、標準糧田建設、現代農機裝備推進等項目建設力度,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恢復和提高基礎地力,建成一批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加強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改善物質裝備條件,提高抗風險能力,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圍繞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重點環節、重點技術,加快適用生產技術的集成、推廣和應用。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類糧食品種九大優勢產業帶為重點,以提高單產、質量和效益為核心,加快超級稻等高產優質良種的選育推廣,集成推廣一批高效栽培技術和栽培模式,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與工程設施結合,為提高單產和品質提供技術支撐。

  提高糧食加工轉化能力。扶持主產區發展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農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稻米等精深加工,配套發展糧食烘干等產后處理技術。支持主產區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種子營銷和農業科技型企業。積極發展農區畜牧業,帶動糧食加工轉化增值。健全糧食宏觀調控機制,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建立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間利益協調機制,穩定發展糧食產業。

  二、加快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全面提高農業技術水平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按照科學布局、優化資源、完善機制、提升能力的總體思路,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研創新體系和精干高效的成果轉化應用體系。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加強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引進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形成聯合攻關和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機制。

  加強農業重大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展農區土地生產力培養、節水高效農業、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畜禽健康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線檢測、主要農產品和生物質能源及產品無害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等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研成果。力爭在新品種培育、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控、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關鍵農業設施和主要生產環節農機裝備的研發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實施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加強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集成創新,加快產業核心技術中試、熟化和轉化。加快超級稻研究示范推廣,加快轉基因農作物種子、畜禽、水產養殖疫病診斷技術及基因工程疫苗、農業生物制劑等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繼續推行“綠色證書工程”和“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和科學種田水平。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重點推廣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精量半精量播種、秸稈還田(養畜)、標準化育秧、機插播、奶牛及生豬人工授精、水產養殖水質調控等重大增產增收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三、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繼續調整品種結構,推進“一村一品”,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促進農產品的優質化。加快農作物、畜禽、水產良種更新推廣步伐,進一步引導優勢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聚,糧食作物主要發展優質專用品種,經濟作物主要提升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畜產品以草食、節糧型為主,穩定生豬和禽蛋生產,大力發展奶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優質禽肉和優質細羊毛生產;重點推廣水產品規模化健康養殖,提高水產品品質,增加名特優新水產品比重,培育適宜大規模養殖、加工、出口的重點品種,積極發展遠洋漁業。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繼續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促進農業生產區域化。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確定的產業帶內,選建一批生產規模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種植、養殖和農機大戶,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專用原料基地,改善生產、加工、信息、市場等基礎設施條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立地條件適宜區域,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大生產基地建設力度,扶持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發揮墾區的綜合優勢,加快建設糧食、棉花、天然橡膠、糖料、奶牛等優勢產品的現代化、規模化生產基地,增強農墾企業的示范、帶動能力。建立高效安全的飼料工業體系。支持海峽西岸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重點加強對臺資金、技術、良種、設備生產要素的引進與合作,促進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發展現代農業。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展農業產業鏈條,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與農民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接機制,使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建立小型企業質量安全控制體系,通過多種培訓方式,讓農民掌握基本的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并在生產經營中加以運用,逐步規范和提高農村小型企業的生產水平。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開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政策傳遞、科技服務、信息溝通、產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四、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

  大力普及農村沼氣。以農村沼氣建設為紐帶,積極開展生態家園富民行動,重點普及“一池三改”模式,在有條件地區推行“一池三改三處理”,將沼氣池建設與改廚、改廁、改圈相結合,與農村“三廢”(秸稈、糞便、有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人畜飲水安全化處理、村內道路硬化處理相結合,促進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加大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示范建設力度,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

  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穩步提高耕地集約利用水平,強化耕地質量管理,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改革傳統耕作方式,發展保護性耕作,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廣節約型施肥施藥技術,科學合理使用良種,切實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積極發展集約生態養殖業,開展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養畜等技術,加強畜禽糞污處理;發展以生物質資源為主的農村新能源和新材料,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千萬百計降低鄉鎮企業和重點農業裝備能耗。

  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突出抓好農作物、微生物、畜禽水產苗種等種質資源和農業野生資源的保護利用。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重點,因地制宜推廣種植業、養殖業清潔生產技術和農村環境清潔示范村模式,治理農田污染,建設農業資源與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引導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建立不同類型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強化對水、耕地、草原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推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科學利用草原,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嚴格控制近海和內陸水域捕撈強度,繼續實施休漁禁漁制度,建設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治理荒漠化水域,開展水生動物放流,增殖和恢復漁業資源。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檢測與監測能力。建立外來生物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突發入侵事件應急體制,防治外來生物入侵。

  五、強化疫病蟲害防控手段,增強農業災害防控能力

  全面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貫徹“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方針,制定和實施重大動物疫病撲滅計劃,建立更加完善的動物疫病風險防范機制。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防疫信息網絡,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增強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應急反應和群防群控能力。構建新型獸醫管理體制,推行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制度,按照健全機構、完善網絡、穩定隊伍的要求,建立健全省、市、縣獸醫行政管理、執法監督、技術支持三類獸醫工作機構和鄉鎮獸醫站,健全村級防疫網絡。推進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加大研發力度,強化組織管理,創建國際化的重大動物疫病疫苗研發、生產基地。

  強化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能力。以糧、棉、油等大宗作物為主,兼顧蔬菜、果樹等作物,重點加強優勢農產品主產區、重大病蟲害發生區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突出抓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早期預警和應急防治,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有害生物非疫區建設,強化農藥與藥械安全監管、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建立農區牧區蝗蟲等遷移性病蟲害聯防聯治機制。切實加強血吸蟲防治。

  六、加強農業標準化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完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圍繞農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實施與監督等關鍵環節,從管理、技術與生產實踐等層面入手,加速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建設。積極引進適用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建立由農業投入品標準、農產品質量標準、農產品安全標準、農業生產經營規范標準,以及配套支撐標準組成的農業標準體系。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監測能力建設,突出產地環境監控、投入品質量監管、生產技術規范、市場準入、市場監測等關鍵環節,建立從田間到市場的全過程控制,運轉高效、反應迅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擴大監測品種和范圍,及時發布例行監測信息,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七、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推進農業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農產品貿易,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適應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支持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鞏固目標市場,發展潛在市場,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強農業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手段和保障能力建設,積極開展農產品認證國際互認工作,不斷拓寬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領域和渠道。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積極引進境外技術、人才、資金和服務,促進農業技術和產業升級;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和水產品出口加工業,鼓勵和引導農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有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境外農業資源綜合開發,不斷拓展我國農業市場發展空間。

  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部級定點市場建設,積極培育壯大各種類型的農產品市場主體,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拓展市場經營領域,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積極推進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完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連鎖超市、便利店、單體零售經營門店為基礎,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全國農產品流通網絡,逐步建立產區與銷區、國內與國際市場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實現省際互通。積極推行直銷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農業會展經濟,促進農產品營銷促銷,形成國內產銷相銜接、國外促銷相呼應的農產品營銷新格局。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監測預警、市場監管、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三大功能為主體,開發整合各類農業信息資源,加強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延伸到縣鄉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建立功能齊全、體系完備、高效共享、反饋靈敏的農業信息體系。在農村推廣電視、電腦、電話“三電合一”的信息服務模式,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務。

  八、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挖掘內部增收潛力。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優化結構,增加產量,提高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促進種糧農民不斷增收。充分利用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和其他服務,推動“一村一品”快速健康發展,加快農民致富步伐。開發農業新功能,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拓展外部增收空間。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引導鄉鎮企業向有條件的小城鎮和縣城及加工園區集中,推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積極扶持農民自主創業,發展農村服務業。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加強協調,逐步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競爭的勞動就業制度,完善農民就業綜合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增加農民務工收入。

  提高農民發展能力。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和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提升基層培訓能力;大力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養,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促進農民由體能就業向技能就業轉變。創新農業和農村人才評價、激勵和服務機制,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自主創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九、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配合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組織搞好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辦好農村科技書屋,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推動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探索和推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積極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活動,推進農村集體財務規范化建設,切實維護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建立新形勢下的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新機制,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引導農民在國家的扶持下,自力更生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探索化解村級不良債務的有效辦法,嚴格制止村級再舉新債搞建設。

第三節  重大工程和項目

  圍繞“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重點,認真落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各項政策,強化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與服務,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突出組織實施好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

  一、種養業良種體系

  種養業良種體系始終是推動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先導。歷經建國以來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種養業良種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但產業集中度低,突破性品種少,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加快良種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重點建設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與繁殖項目、農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國家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種子質量檢測及新品種區試展示項目等;建設畜禽資源場、基因庫,擴建和完善畜禽原良種場、畜禽改良中心、種畜禽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站);建設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原良種場、引種保種中心、種質檢測中心等。

  主要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和水產良種工程。

  二、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根本保障。按行政區域布局,以農業科研、教育及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的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主體分工、學科設置和區域布局等結構不合理,科研與生產脫節、成果與應用分離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需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提升自主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

  重點圍繞提高農業應用研究和關鍵性技術、產品的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農業應用基礎研究設施條件建設及科技成果中試及轉化能力建設;圍繞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揮農墾示范帶動作用,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示范;圍繞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

  主要實施農業科學技術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和農民科技培訓工程。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是農業生產力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體系基本框架已具雛型,但標準不配套,檢測技術落后,基礎條件薄弱,認證體系不健全,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快建設步伐。

  重點制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方法標準、投入品技術標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機構;建立健全農產品認證制度,制定認證認可行為規范;建立健全原產地保護制度;積極推行良好農業規范標準,在優勢產業帶內建設一批與國際標準對接的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場)和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

  主要實施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農產品認證體系和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

  四、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我國已初步建立起農業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體系,現代農產品市場機制和網絡初步形成,但基礎設施水平偏低、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率低、信息資源開發不足和共享程度不高,以及市場整體功能不強和手段落后等問題比較突出,難以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需要盡快加以完善和提高。

  重點建立并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開發利用國際國內信息資源,完善信息服務網絡,大力推廣“三電合一”農業信息綜合利用和服務模式;改擴建國家級農業遙感應用中心和分中心,建立地面樣方縣;改造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強農產品公共營銷促銷服務系統基礎設施和組織建設。

  主要實施“金農”工程、農業信息服務“三電合一”工程、農業遙感監測工程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項目建設。

  五、動植物保護體系

  動植物保護體系是預防和控制動植物病蟲害、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體系。我國動植物保護體系已初步建立,但隨著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區域化和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動植物病蟲害發生幾率增加,危害程度增大,防治復雜性增強,尤其是動物防疫形勢嚴峻,迫切需要加強疫病防控能力建設。

  重點建設農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優勢農產品有害生物非疫區、農藥與藥械安全監管和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等項目;建設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檢疫監督、獸藥質量監察與殘留監控,以及防疫技術支撐和物資保障等基礎設施。

  主要實施植物保護工程、動物防疫工程和水生動物保護工程。

  六、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已初步建立,但資源衰竭、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急需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

  重點建設草原圍欄,增加棚圈、飼料機械、人工飼草料基地等相關配套建設內容,擴大草原建設與保護范圍;以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為重點,開展“一池三改三處理”建設,積極推進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加快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染治理;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配套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土肥新技術集成轉化示范基地,完善全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與預警系統;選建農業野生植物自然保護區、野生和珍稀植物資源原生地保護點,以及外來農業有害生物治理示范基地,建設和完善農業生物資源監測預警國家級中心、區域級中心、省級站;按照綜合性、區域性和專業性三個層次,建設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技術檢測與監測中心;在“三北”地區及西南季節性干旱地區等典型區域,選建旱作節水農業重點示范縣,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在全國適宜水域建設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增殖放流設施,在沿海建設人工漁礁示范點,在重要水生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建設自然保護區及其馴養繁殖基地,在重要漁業水域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監測站;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項目、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示范項目,以及農業環境污染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在環京津地區和“三北”地區建設保護性耕作示范區,推行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等技術;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南山地和甘新等區域,選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形成特色農產品發展的核心區,輻射帶動毗鄰適宜區特色農業發展。

  主要實施退牧還草工程、農村沼氣工程、沃土工程、農業生物資源安全保護與利用工程、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水生動物防疫工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程、生態農業示范工程和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西部特色農業示范工程、天然橡膠產業推進工程。

  七、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是科教興農和依法治農的重要載體。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已初具規模,但存在定位不準確、結構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形成以縣級農技推廣機構為樞紐、縣以下區域性或鄉鎮推廣中心站為技術集散地的推廣服務網絡,以及與之配套的以示范場為主體的農業科技示范網絡;支持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建設配套服務場所、農產品經營網點以及開展信息、倉儲、保鮮、運輸服務的必要設施;在重點漁區建設一批沿海中心漁港、一級漁港和內陸重點漁港,改善漁船安全避風條件,促進漁貨集散、加工貿易、運輸補給、漁船維修、濱海旅游和休閑漁業的發展,輻射帶動漁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配合基層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加快基礎設施和基礎條件建設;建立農機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加強農機監理裝備建設;推進龍頭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建設一批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農產品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示范點,扶持發展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促進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的形成,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技術改造、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糧食加工轉化能力建設等項目建設,促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布局優化,實現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

  主要實施基層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工程、國家級漁港建設工程、農業執法服務基礎設施工程、農業產業化推進工程和農產品加工業推進工程。

  八、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

  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對于保護和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增加主產區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糧食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規劃實施以來,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但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糧食生產受水土資源約束、基礎設施薄弱、物質裝備水平偏低、科技貢獻率不高等因素影響逐步加深,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繼續組織實施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

  緊緊把握新時期糧食產業發展的特點,充分調動糧食主產區政府和農民種糧兩個積極性,在《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規劃》確定的13個糧食主產省區的484個縣(場)內,圍繞改善基礎條件,加快科技進步,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機械化水平和加工轉化能力,加快主產區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著力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并在完成一期建設的基礎上啟動二期建設。

  主要實施優質專用良種育繁項目、病蟲害防控項目、標準糧田建設項目、現代農機裝備推進項目和糧食加工轉化項目。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深化農村改革,健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保障

  改革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源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必須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更好地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實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所有權、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水域灘涂養殖使用權,依法落實和完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各項權利。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機制流轉,規范流轉行為,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和仲裁,建立完善調解、仲裁、訴訟相結合的土地承包糾紛調處機制。穩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引導農民、農場職工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明確法律地位,加大政策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發展。支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跨區經營,壯大自身實力,增強服務功能。支持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以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創辦或領辦各類中介服務組織。依法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章程》,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健康發展。

  推進農墾體制改革。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確保農業職工負擔減輕不反彈,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中央和地方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辦社會職能,轉變經營機制。加大國有農場土地確權工作力度,切實管理好、保護好、利用好農墾國有土地。推動農墾經營體制創新,積極培育現代化家庭農場和股份制公司;不斷深化農墾集團化改革,積極推進省級農墾集團公司的公司制改造,在逐步實行產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推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改革,滿足農村經濟發展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完善鄉鎮企業產權制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農村個體私營經濟發展。

第二節  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適應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農業的需求。

  增加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投入的各項政策措施。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把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用于“三農”投入的增量要高于上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財政支出主要用于農村,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點要放在農業和農村。加強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地方財政要切實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廣辟資金來源,通過依法提高耕地占用稅率,落實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支出等辦法,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

  深化農業投資體制改革。對國家投資和補助的鄉村建設項目,加快實行公示制度,通過招投標、資金跟蹤監督和項目后評估等辦法,確保管好用好資金,保證項目質量。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采取貼息、補助、稅收等措施,發揮國家農業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投資開發農業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區對涉農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配套比例。

  逐步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繼續實施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支持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建立農業災害救助和風險防范機制,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積極探索建立中央財政對種糧農民收益綜合補貼制度,建立保護農民種糧收益的長效機制。完善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加大獎勵力度,緩解產糧大縣財政困難,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逐步調整完善對短缺的重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政策。

  改善農村融資制度。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強化約束機制,把支農效果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不斷增強支農服務能力,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提高貸款標準,延長貸款時間,簡化擔保程序。發揮政策性銀行的支農保障作用,設立與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重點建設工程配套的中長期貸款項目,擴大農業信貸規模,提高農業信貸比重。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農村社區資金互助的有效形式。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資金合作建立針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多種抵押貸款擔保組織和基金。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積極開展依托龍頭企業資助農戶進行農業保險試點,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路子。

第三節  實施“九大行動”,形成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

  加快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九大行動”,形成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合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以培育主導產業為切入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飲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訊等條件。著力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益。推動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實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以實施重大糧食項目工程為手段,以主攻單產為核心,著力提高資源保障、物質裝備、科技支撐和抗御風險能力。切實轉變糧食增長方式,實施良種補貼和科技入戶工程,重點推廣增產增效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推動科學施肥。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新一輪沃土工程,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實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行動。以《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為依據,遵循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與發展規律,在13個優勢農產品41個優勢產區,從提高良種覆蓋率、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增強保障能力、培育知名品牌等方面入手,把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成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促進產業聚集、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服務上水平,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

  實施農業科技提升行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超級稻研究和示范,開展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加快核心技術集成示范,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促進農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培養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加快建設電腦、電話、電視“三電合一”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進農業信息化。

  實施畜牧水產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大力推廣健康養殖,重點建設畜牧業養殖小區、規模場戶和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無公害示范基地,積極推進水域灘涂資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步伐,使養殖業盡快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與質量、效益與生態并重的方向轉變。

  實施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扶持力度。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善產業化經營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方面的重要作用。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推進農業標準化和認證工作,加強例行監測,強化市場監管,建設安全流通渠道,推進農業生產源頭的潔凈化、生產與經營的標準化、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市場營銷的現代化和經營品牌化,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循環農業發展,實現家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大力普及農村沼氣,開發農村清潔能源。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村家園清潔、水源清潔和田園清潔。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推動生態產業發展。

  實施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動。堅持預防為主,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法律法規,切實把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實行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加強重大動物疫情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第四節  積極應對國際市場挑戰,拓寬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國際空間

  積極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加強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國際貿易,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發展戰略,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完善農產品貿易管理機制。完善農產品貿易宏觀調控機制,加強產銷協調,促進我國農業及相關產業科學發展。建立大宗農產品貿易預警機制、農業貿易糾紛快速反應機制,積極開展農業產業損害調查,提高貿易爭端應對和處置能力。

  加強涉農國際磋商談判和國際規則制定。在世貿組織新一輪農業談判和自由貿易區談判中,努力爭取有利的農產品貿易條件,避免對我國農業產業造成沖擊。深入研究制定入世后過渡期各項應對措施。積極參加多邊雙邊農業磋商與協調,不斷強化我國在國際糧農領域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參與涉農國際公約、協定和標準的制修訂,努力為我國農業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第五節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營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

  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增強農業部門宏觀調控能力,提高政府保障農村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農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

  改革和完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探索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管理,全面履行農業法律法規賦予農業部門的各項法定職責,轉變政府職能,整合行政資源配置,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從管理理念、組織機構上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進一步推動村民自治、鄉鎮機構改革和部門職能整合,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設置合理、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

  制定和完善各項農業應急預案。制定和完善重大動植物疫情突發事件、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污染事件、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重大假劣農資坑農害農事件、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草原火災事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突發事件、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農業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重大農業生產安全事故、農產品國際貿易糾紛應急預案,建立預警機制,增強對重大突發危機事件處理的綜合指揮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同時,建立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制度,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生產、儲備、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確保應急所需物資和生活用品的及時供應。

  建立農業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將應對農業突發事件的責任落實到單位和個人,確保應對突發事件所需的人力資源。建立重大農業突發事件的信息報告和發布制度,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地報告和發布有關信息。突發農業事件發生后,事發地人民政府和農業部門能夠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害。

第六節  健全農業法律法規體系,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規范

  按照推進依法行政、增強依法執政能力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快依法治農進程,健全農業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增強農業部門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農業行政執法水平。

  加快健全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要求的農業法律制度,形成以農業法為基礎的農業法律法規體系。著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法、農民權益保護法的立法進程。積極推動農民權益保護、動植物疫病防治、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農業生產資料管理、農業支持保護、農業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強配套規章制度建設,提高農業立法質量。在農業和農村經濟重要領域實現有法可依,依法規范市場行為、保護農民權益、促進產業發展、強化支持保護,使依法治農取得新的進展。

  建立健全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加快農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建設一支政治合格、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反應快速的專職農業執法隊伍,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農業行政執法體制,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將農業行政執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實施農業執法基礎設施工程規劃,提高農業執法機構裝備水平,增強對各類違法行為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查處能力。建立農業執法信息網絡,實現執法信息共享,加強執法人員培訓,提高人員的整體素質。積極探索建立執法人員激勵與保障機制,確保執法隊伍的穩定。

  深入開展農業普法宣傳教育。采取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扎實有效地開展豐富多樣的普法宣傳活動。拓寬農業普法宣傳教育的范圍和內容,在繼續做好農業干部普法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對農民開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式;突出宣傳與農民群眾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提高農民群眾遵守法律和正確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將普法教育與農業系統的各種培訓計劃和培訓工程結合起來,保障普法工作的順利實施。實現農業系統干部依法行政,管理相對人守法經營,農民群眾用法維權的目標。

  “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的重要規劃。各級農業部門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扎實工作,開拓創新,不斷譜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篇章,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努力奮斗!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柔术18性13处交| 视频一区国产精戏刘婷| 日韩欧美视频| 极品少妇高潮啪啪无码吴梦| 天天色国产|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 亚洲精品6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青春草视频在线观看| 全彩acg无翼乌火影忍者| 羞羞漫画弹窗|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四虎影院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中国性xxxx18| 亚洲xxxxx| 日本高清免费中文在线看|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一个人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一本高清视频|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甜性涩爱全集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久大|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看片| 欧美91精品久久久久网免费|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6| 国内久经典AAAAA片| 我的好妈妈8高清在线观看WWW| 亚州男人天堂| 欧美视频色| 亚洲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色五月久久婷婷| 婷婷色中文| 男女车车的车车网站W98免费| 天天综合天天看夜夜添狠狠玩| 日本人奶水中文影片| 国产亚洲精品99一区二区| 乌克兰粉嫩摘花第一次| 亚洲精品午夜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