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產量預報能力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8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氣象局組織的2017年秋收作物與全年糧食總產量預報會商會在遼寧省沈陽市召開,對全國主要秋收作物及全年糧棉產量做出預報,為秋收工作提供科學支撐。
近五年來,國內主要作物產量預報準確率基本穩定在98%以上,秋收作物和全年糧食作物產量預報的準確率達99%以上。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每年5月和8月,中國氣象局分別針對夏收糧油作物、秋收糧棉作物及全年糧食作物產量開展預報服務工作。對于各級決策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而言,客觀、定量、動態的作物產量預報,可幫助他們及時掌握糧食產量動態,制定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為調撥、貯運、進出口貿易、合理安排生產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利用作物產量動態預報技術,開展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損失的影響預報與定量評估服務,可為氣象防災減災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氣象部門可在收獲前兩個月左右發布主要作物平均單產、總產量豐歉趨勢預報,可在作物收獲前一個月左右發布主要作物平均單產、總產量定量預報。近年來,氣象部門實現了全國、主產省份及主產地區的冬小麥、早稻、晚稻、玉米、一季稻、大豆、棉花、油菜產量動態預報的業務化運行;作物產量預報技術研發和業務服務覆蓋美國小麥、玉米、大豆,印度水稻、小麥,巴西大豆、玉米,阿根廷大豆,澳大利亞小麥,加拿大小麥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和縣級氣象部門還結合當地生產實際開展特色農業產量預報服務,例如廣西的甘蔗、陜西的蘋果、云南的烤煙等。
專業完善的觀測網建設和相關預報模型研發,以及部門間合作的深化,是確保糧食產量預報準確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目前,氣象部門擁有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約80個農業氣象試驗站、2000多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可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和生長環境,同時,還擁有實時和歷史長時間序列的衛星遙感數據、國外主要農作物生產國的基本氣象數據等。專業、規范、完善的農業氣象觀測網及豐富的氣象、衛星資料為作物產量預報工作奠定了數據基礎。
承擔該項業務的國家氣象中心經過多年積累,研發了基于數理統計、農學參數、作物生長模擬模型、衛星遙感資料的多元化作物產量預報技術,建立了產量預報業務服務系統。此外,規范協調的會商服務體系也讓作物產量預報工作更加有序開展。全國氣象部門間的技術合作、氣象與農業等相關部門的互聯互通,不斷提升我國作物產量預報的準確率、時效性及精細化程度。
未來,氣象部門將繼續創新作物產量預報技術、強化業務平臺建設,并不斷拓展預報領域;加強與農業部、統計局、糧食局等部門間的交流協作,通過能力互補形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合力。(來源: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