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的貝類淀粉活性的研究
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每天的膳食需求也是在不斷的改善中,多樣式的菜色漸漸的取得了人們的好感,營養(yǎng)上的要求也變得更加的嚴格。在最近這幾年中,蝦貝類的品種不斷的增加,大量都是人工培育的,對其營養(yǎng)的成分我們總是抱有遲疑的態(tài)度,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這么糾結,我們對食物的養(yǎng)分含量都是可以使用一些儀器測量的,像淀粉酶之類的我們就可以說使用直鏈淀粉檢測儀來完成。
貝類因其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而受到人們歡迎。近年來,蝦塘混養(yǎng)貝類種類越來越多, 如何提高人工養(yǎng)殖的產(chǎn)量,餌料是其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不同貝類對食物有不同的需求,而貝類消化系統(tǒng)中消化酶活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貝類的食性。早在本世紀初已有學者在貝類的消化盲囊中檢出有多種酶類存在,并對某些種類的淀粉酶活力進行了測定(黑木蝎,1975)。但國內系統(tǒng)研究貝類消化酶的報道尚很少。對浙江沿海10種常見經(jīng)濟貝類的淀粉酶在不同溫度、不同pH值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了酶活性測定,并對肝臟和腸這兩部分消化器官的淀粉酶活性進行了比較分析。
青蛤總體淀粉酶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增大,在33C時達到最大,為30·90酶活力單位,隨著溫度的繼續(xù)升高,淀粉酶活性則出現(xiàn)下降趨勢。泥螺淀粉酶的活性較小,在10一37C之間溫度一活性曲線較平坦,說明它對溫度變化不太敏感;在40C時,淀粉酶活性最大,為4.41活力單位。泥螺的淀粉酶活性較弱可能與它的習性有關,泥螺為雜食性動物,餌料主要為底棲硅藻類,其主要成分為果膠質、纖維素、油脂等,其中淀粉較少。菲律賓蛤仔的淀粉酶活性較泥螺稍強,但也較小,在10一30C間曲線平坦,34C 時酶活性最大。被測定的10種貝類的淀粉酶活性大小差異非常顯著,活性最小的泥螺淀粉酶與活性最大的銹凹螺、微黃鐮玉螺的淀粉酶活性相差10倍。這些貝類的肝臟淀粉酶活性都明顯大于其胃腸道的淀粉酶活性。
這與它們在消化系統(tǒng)中的功能相一致,肝臟是分泌消化酶的腺體,而胃腸道主要行消化吸收功能,只是在未消化的食物進人腸后,依靠腺體分泌的消化酶而繼續(xù)作用進行消化。食用貝類的淀粉酶活性受pH及溫度影響較大,不同貝類都有其最適pH范圍與最適溫度范圍,并且同種貝類的不同消化器官部位的淀粉酶活性的大小,最適pH范圍與溫度范圍也有差別。酶活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體對餌料的消化能力的改變。中國糧油儀器網(wǎng) http://www.yoshikomatsuura.com/